2024年09月18日 星期三
首頁>經歷 > 正文

忘掉“流量”天地寬

2019-12-31 16:51:11

來源:青年記者2020年1月上   作者:李云芳

摘要:澎湃新聞集體制作的三江源國家公園全媒體報道專題《海拔四千米之上》獲“融合創(chuàng)新”類一等獎,新京報評論公號品牌欄目《新京報快評》獲媒體融合獎項新媒體品牌欄目二等獎。

  一年前上線的作品,在一年后獲得了高度肯定:澎湃新聞集體制作的三江源國家公園全媒體報道專題《海拔四千米之上》榮獲中國新聞獎“融合創(chuàng)新”類一等獎。

  《海拔四千米之上》包括3篇深度報道、4場大型直播、4條微紀錄片和1個重磅實景H5。H5內部又包括了4段精美的引子視頻、9個定點或漫游VR視頻、9個彈窗視頻。該產品VR視頻和精美視頻交叉嵌合,可進行互動式體驗,讓人身臨其境般地感受三江源國家公園的原真野性之美。

  在這個流行“短平快”閱讀、社交化淺互動的時代,中國新聞獎評委們對《海拔四千米之上》的認可,讓追求做極致內容的人心潮澎湃。

  澎湃新聞作為一家率先集體轉型的新媒體,從內容的生產、分發(fā)到平臺、品牌的打造,都受到形形色色的自媒體和強大的資訊公司分發(fā)平臺的“夾擊”,網絡時代的“流量KPI”也時時驅逼著以網絡為介質的新媒體。

  猶是如此,作為一家追求影響力至上的機構媒體,澎湃新聞仍然允許員工適時跳脫出日常生產的流水線,耗時耗財?shù)卮蛟爝@樣一款融合、精致、重型的產品。

  《海拔四千米之上》專題尤其是H5產品的采拍、解說、設計和開發(fā)工作,全部由澎湃新聞自己的員工完成。有賴于澎湃新聞豐富的人才和技術儲備,我們方能在制作新媒體產品時抵達應該抵達的地方。

  緣起:可可西里報道的“實戰(zhàn)操練”

  澎湃新聞設有“綠政公署”欄目,長期致力于綠色環(huán)境領域的報道,一直關注各類保護地、自然保護區(qū)及國家全面深化生態(tài)文明制度改革重大戰(zhàn)略舉措的國家公園體制試點。

  澎湃新聞發(fā)起此次三江源國家公園報道,緣起可追溯到2017年的可可西里專題報道。

  2017年7月,在第41屆世界遺產大會上,青??煽晌骼锝浭澜邕z產委員會一致同意,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51處世界遺產,也是我國面積最大的世界自然遺產地。評估報告說,可可西里一望無垠,幾乎沒有受到現(xiàn)代人類活動的沖擊,美景“令人贊嘆不已”。

  澎湃新聞隨即組建團隊,趕赴可可西里采訪,并于次月推出了《守護——走進可可西里特別報道》的專題(以下簡稱“《守護》專題”),包括1個H5產品、6篇文字報道、多個視頻、多場直播,還有巡山隊員投稿的“自拍可可西里”圖集。

  在這次專題采訪的最后階段,記者劉霽去了可可西里所屬的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對時任該局局長的李曉南進行了一次專訪,后來寫成了《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長:吸取國外教訓,不搞大旅游》的稿件。

  這篇稿件已經透露了后來三江源國家公園報道專題《海拔四千米之傷》的一些端倪。

  可可西里的專題報道,既是一次搭橋之旅(與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建立了直接聯(lián)系,隨后管理局負責人還多次到訪澎湃),也是一次前期練兵。

  從項目人員來看,派往可可西里的四人報道團隊中,有三人又參加了一年后的三江源國家公園報道。

  從內容來看,可可西里《守護》專題已經嘗試了后來三江源國家公園報道的一些套路,只是此時還略顯稚嫩。如,生產《守護》專題時制作的“用生命守護生命”H5產品,內容上只是表達了對巡山隊員們的致敬,技術上也只是通過模板進行的制作,頁面相對簡單。

  2018年1月,國家發(fā)改委公布《三江源國家公園總體規(guī)劃》,明確近期目標是至2020年正式設立三江源國家公園,國家公園體制全面建立,綠色發(fā)展方式成為主體,基本建成青藏高原生態(tài)保護修復示范區(qū),共建共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先行區(qū),青藏高原大自然保護展示和生態(tài)文化傳承區(qū)。

  三江源國家公園位于地球“第三極”的青藏高原上,試點區(qū)域總面積12.31萬平方公里(相當于福建省的面積),以三大江河(長江、黃河、瀾滄江)的源頭典型代表區(qū)域為主構架。

  該試點是中國首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也是十個試點中走得最快、探索最深入的一個,有望為中國的國家公園體制闖出一條路來。為見證和記錄國家公園體制在三江源的探索落地過程,澎湃新聞開始籌備報道專題。

  采拍:“職業(yè)生涯最艱苦的采訪,沒有之一”

  專題從2018年2月份就開始醞釀、籌劃,澎湃新聞整合組成了30多人的前后方報道團隊。

  從2018年7月中旬開始至10月中下旬,澎湃新聞記者分別在瀾滄江源園區(qū)的昂賽大峽谷,長江源園區(qū)的玉珠峰,長江源園區(qū)的治多縣索加鄉(xiāng)、格爾木市的唐古拉山鎮(zhèn),及黃河源園區(qū)的瑪多縣、瑪沁縣、達日縣、甘德縣等地進行了采訪、拍攝工作。

  參與一線采訪的記者要么是從海拔2米多的上海,要么是從海拔40多米的北京,被派遣到海拔4000米之上的三江源國家公園,還攜帶著無人機、照相機、360相機、三腳架等各種設備,在青藏高原上歷時3個多月、累計跋涉約萬里。

  三江源國家公園地域廣大,交通不便,且高原上氣候、地形惡劣,一線采訪人員先后碰到了高原反應、紫外線灼傷、耳朵失聰?shù)雀鞣N困難。

  參與這次采訪的記者唐筱嵐說,最開始想到可以去高原“浪”了真的很興奮,但是到了才發(fā)現(xiàn),事情并不簡單。她去了兩次,進了兩次醫(yī)院,2019年7月第一次進醫(yī)院是因為高反比較嚴重,加上每天工作時間長,需要進入醫(yī)院的吸氧室。8月第二次去的時候適應了,沒有高原反應了,還能熟練地在高原爬山,甚至在醫(yī)院測血氧飽和量還擊敗了其他所有同事。為啥去測血氧飽和量呢?因為這次耳朵被曬出了泡。

  澎湃新聞的直播記者在昆侖山中段最東端的最高峰玉珠峰北坡直播時,因高原山間風力強勁,氣溫偏低,在寒風中口播的女主播一直受凍。接受采訪的當?shù)夭刈灏⒁潭加脟戆槻?,還一直讓直播記者把臉圍起來,“快把臉擋上呀,都吹壞了”,我們的直播記者說“我們在直播,不能擋”。

  在去采訪扎蘇煤礦和達哈煤礦“礦疤”修復情況時,正逢降雨頻繁的季節(jié),9月份,通天河的支流冬布里曲漲水,沖垮了必經之路上的橋梁。為了完成拍攝,記者先開車抵達河邊,推了一輛摩托車過河,然后騎上摩托車抵達目的地完成了拍攝。其間,記者還在地上發(fā)現(xiàn)了大型動物的腳印,一度十分緊張。

  為了采訪三江源國家公園內“人獸沖突”的相關內容,記者決定去最典型的一個地方——玉樹州治多縣索加鄉(xiāng)。從縣城開車到鄉(xiāng)里大概需要4-6個小時,記者早上就出發(fā)了,但中午后就和后方失去了聯(lián)系。后方編輯部十分緊張,每隔半小時就撥打一次電話,一直無法接通,后來還動用了多方力量尋找,但一整夜都沒有聯(lián)系上。

  當時后方非常緊張,各種最壞的擔心出現(xiàn):那地方在可可西里隔壁,馬上就想到了電影里的流沙;另外,記者本身就是去采訪熊襲擊人類的,會不會半路就遇到熊襲擊;記者會不會車拋錨在半路,沒吃的沒喝的,困坐原地等待救援了……一想到這些,后方就又趕緊加大打電話的頻率。

  直到次日早上,前方記者回電了,說離開縣城后不久就沒了信號,中途發(fā)現(xiàn)一戶牧民家被熊襲擊過好幾次,人還險些喪命,是采訪主題的絕佳典型,因此當晚就在這戶牧民家旁邊住下了,終于找到了一處有信號的地方,于是趕緊給后方回了電話。

  視頻記者張新燕說,在高原地區(qū),一切在平原地帶順理成章的事情都變得很復雜:只有在鎮(zhèn)里手機才有信號,想采訪村里的人,經常找不到他們;真正體會了什么叫地廣人稀,去一個采訪對象家里,開車單程要6小時。有時候需要步行很久,記者們互相打勁:“你們看到前面那塊石頭了嗎?到那個地方,我們休息5分鐘!”

  一位老記者直言,這是“職業(yè)生涯中最艱苦的采訪,沒有之一”。有記者說,在現(xiàn)場采訪時,還在手機里設置了“脫離苦海倒計時”。

  這樣在最一線跑出來的新聞素材,為制作極致的產品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謀劃:三個江源三個主題,展現(xiàn)國家公園的多樣美

  對策劃團隊來說,一大困難是,名聲在外的三江源國家公園,此前已經有那么多信息和報道了,我們應該怎樣做、做出怎樣的內容來,才能出新意,讓讀者抱持好奇并愿意深入閱讀和體驗。

  為此,策劃團隊“頭腦風暴”了多次,研究了很多國外的作品,最終確定下報道的主題、方向和形式。

  如考慮到國家公園是大美之處,且能夠有機會抵達現(xiàn)場的人是少數(shù),因此,策劃團隊決定做一個體驗感比較強的產品。而這顯然是VR視頻的長處,最終的產品結構就是精美的引子視頻+多層嵌合的VR視頻。

  應三江源的意思,H5產品分為黃河源、瀾滄江源、長江源三章結構,且從采訪時,策劃團隊就對每個源的主題進行了分類謀劃。

  黃河源河流縱橫、湖泊星羅棋布,扎陵湖和鄂陵湖是黃河上游最大的兩個天然湖泊,與星星海等湖泊群構成黃河源“千湖”景觀。

  H5產品中黃河源一章的漫游VR,就展示了黃河源區(qū)最大湖泊鄂陵湖令人心醉的青碧美,以及星星海眾多湖泊、海子的千姿百態(tài)。在漫游VR里,插入了被視為“圣湖”的湖水旁邊的經幡、黃河源區(qū)的各類水體等。

  瀾滄江源以江源高原峽谷為主,尤其是昂賽大峽谷,山與谷之間的海拔落差很大,動植物資源豐富,最知名的就是“雪山之王”——雪豹,昂賽大峽谷是雪豹的主要出沒地、棲息地。

  H5產品中的瀾滄江源一章中的漫游VR,就以當?shù)啬撩竦巧讲榭幢Wo雪豹的行動為主題。VR鏡頭一路跟著牧民才仁尼瑪,記錄他上山查看拍攝雪豹的紅外相機是否有電、是否被動過,以及是否拍到雪豹的相關影像。抵達山頂后,才仁尼瑪興奮地發(fā)現(xiàn),紅外相機真的拍到雪豹了:“(雪豹)在這里抓了抓地,從這里走過。”漫游VR里,還插入了幾個彈窗視頻,分別是“雪豹護食”“牧民救護雪豹”“涉水上岸的大禿鷲”等,給受眾以縱深延展的現(xiàn)場感體驗。

  長江源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地勢高峻、氣候寒冷,有627條冰川,冰川面積1168平方公里。昆侖山中段最東端的最高峰、海拔6178米的玉珠峰,有現(xiàn)代冰川209條,冰川面積184平方公里。

  H5產品中長江源一章的漫游VR,就以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tài)環(huán)境資源研究院研究員蒲健辰登上玉珠峰的一條冰川并采樣為主題,通過他的登川、解說和采樣,向受眾介紹三江源冰川消融退縮的情況及影響。在漫游VR里,插入了關于冰川如何消融成水、冰川消融帶來的“泥石流”等內容的彈窗視頻。

  三個江源呈現(xiàn)了不同的主題,內容互為補充,最后讓受眾由點及面地感受到了三江源國家公園原真野性的多樣美。

  值得一提的是,黃河源、瀾滄江源、長江源三個章節(jié)的解說選擇也不同,黃河源由在三江源國家公園一線采訪的記者溫瀟瀟進行講述,這樣使得這個H5產品看起來、聽起來都極富層次感。

  產品之外,微紀錄片也分別設計了四個主題:關注國家公園內人獸沖突之烈及解決方案的《豹奔熊襲》,講述人類救助受傷雪豹博愛之情的《救護雪豹》,聚焦被采礦破壞的草原如何修復的《礦“疤”初愈》,記錄牧民為了更好的生活而在城市和牧區(qū)之間游移的《牧民新生》。

  制作:全部由自己員工完成,連配音都是記者上

  2018年10月初,各種采訪、拍攝素材初步收集后,澎湃新聞又組織了十幾人次進行后期制作。

  H5產品移動端封面采用了隨機打開可變技術,內部結構則根據三個江源分為三章,如瀾滄江源,先是精美的引子視頻,后面是循環(huán)進入的三層VR漫游視頻,其中還插有彈窗小視頻,延展讀者體驗。

  這個H5產品,項目代碼開發(fā)全是由澎湃新聞的產品工程師季國亮制作。他說,產品里視頻短片和VR視頻之間要彼此切換,引子視頻切入到VR視頻,VR視頻里再插入彈窗視頻。兩者結合在一起同時使用,就會產生非常多的銜接問題。策劃團隊成員表示:“有些小問題看著很簡單,但一解決就是一整天,傷了不少腦細胞。”

  此外,產品需要適配PC端和移動客戶端兩類平臺,PC端的版本需要適配不同的瀏覽器,客戶端的版本則需要適配各種不同品牌、不同型號、不同尺寸的手機。

  本次產品內容形式上和技術呈現(xiàn)上都有很大的創(chuàng)新突破,在開發(fā)制作的整個過程中,自然會有各種Bug需要調整修復。即使上線后,工程師還不時地再優(yōu)化,以讓受眾獲得最佳的體驗。比如本次項目由于使用了新的語言開發(fā),編譯出來后代碼文件有點大,于是后期又使用工具對代碼進行了優(yōu)化。

  40人團隊付出“極致汗水”后,最終完成了這一專題。一個遺憾是,視覺畫面原本是高清的,但囿于移動端網絡速度條件的限制,為了方便移動用戶能夠快速加載,不得不對視頻素材進行了壓縮。希望5G時代到來后,設計者和用戶都不需要再為此而受困擾。

  回看這一專題的生產流程,周期長,從7月中旬開始至10月中下旬,跨度3個半月;參與人員多,向一線派出視頻記者、360拍攝人員、直播出鏡記者、直播攝像記者、文字記者、后勤保障人員共25人次,后方還有15人參與剪輯、設計、制作、調色和程序開發(fā)。

  整個生產過程中,前方與前方之間,前方與后方之間,后方與后方之間,記者與官方人士、專家、志愿者等之間,進行了無數(shù)次的溝通聯(lián)系、開會協(xié)商等,進行拍攝、重新拍攝、修正拍攝、補充拍攝、海選資料、反復剪輯、設計包裝、畫面調色、解說配音、瑕疵清理、播出控制,還要寫代碼、開發(fā)模塊、調試優(yōu)化、進行平臺分發(fā)……

  值得說明的是,這一系列流程,全部由澎湃新聞自己的員工完成。

  產品里有些引子視頻需要配音。起初,團隊打算外請專業(yè)的配音人員,后來考慮到字正腔圓、一本正經的播音腔反而可能拉大與受眾的距離,這對于一款非常強調用戶沉浸體驗的產品來說是莫大的傷害,因此最后決定由澎湃新聞自己的記者來解說,而且選擇親自去三江源國家公園一線采訪的兩位記者,即產品中開始體驗后的男性解說聲音,還有黃河源一章里的女性解說聲音。最終證明效果很好。

  值得慶幸的是,澎湃新聞儲備了一批專業(yè)人才,包括漫畫設計師、畫面調色師、動畫設計師、前端工程高級工程師、UI設計師等。因為這些人才和技術的儲備,我們在操作此類大型新媒體項目時,才能夠抵達應該抵達的地方。

  動態(tài)的新聞、即時的信息、流量的喧囂,會因為其易碎性而迅速湮滅,而那些凝聚了大量智慧和心血的新媒體產品,相信能夠經受時間的考驗而長存。

 ?。ㄗ髡邽榕炫刃侣劸幬?/span>

來源:青年記者2020年1月上

編輯: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