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像《唐山大地震》這樣全景式、充滿反思色彩、兼具文學性與史料性的作品十分罕見。
錢鋼老師的報告文學《唐山大地震》是我們非虛構(gòu)寫作課上的必讀書,從1986年出版至今,鮮有災(zāi)難敘事的非虛構(gòu)作品像它這樣一版再版并被翻譯成幾十種語言;唐山大地震之后,傷亡慘重的災(zāi)害不止一起兩起,但像《唐山大地震》這樣全景式、充滿反思色彩、兼具文學性與史料性的作品十分罕見。
它的難以企及之處在于——
第一,重點寫一座城市的毀滅:這是“解凍期”的作品。地震剛發(fā)生之時,尚在“文革”期間,錢鋼的寫作模式還是“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他當年的一首詩《烙餅的大娘》寫的是在唐山的一條路邊看到一個大娘烙餅,鍋是河北送的,鏟子是山西來的,面來自山東。在唐山地震十周年來臨前的1984年,《解放軍文藝》雜志策劃邀請當時獲“全國優(yōu)秀報告文學獎”的四位軍隊作者,每人寫一部長篇報告文學,雜志則為每個人拿出整整一期的篇幅刊登,建議錢鋼可以試著寫一篇《一座城市的毀滅和新生》,寫唐山的重建,突出改革。以作家和記者身份正在解放軍藝術(shù)學院讀書的錢鋼一次次重返唐山,跟編輯部商量:為什么不能寫一個城市的毀滅?于是有了1986年《解放軍文藝》的《唐山大地震》,緊接著在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出版。
第二,中心是人性故事:《唐山大地震》最動人之處無疑是災(zāi)難中的人性故事。那些分別被困15天、13天、8天、3天的五位井下礦工、在醫(yī)院陪床被廢墟掩埋的盧桂蘭大媽、讓救援戰(zhàn)士以為被埋的是七八個嘰嘰喳喳的小女孩其實只是一個人的護士王子蘭、靠一把菜刀敲擊傳遞求生渴望信號的新婚夫婦,唐山賓館里的外賓、看守所的囚犯、精神病院的患者、列車上的旅客、成為孤兒的“小拖拉機手”和脫困與自救的張家五姐弟,當然還有廢墟上的搶劫——這些敘述,真正體現(xiàn)了錢鋼所言“以災(zāi)難為中心,以人為中心,以人的痛苦為中心”。對那些普通的幸存者的訪談,錢鋼自己稱作“交心式采訪”或“人性化采訪”,獨特的經(jīng)歷、細節(jié)與人生感悟,在充滿溫情與理解的陪伴式的閑聊中一一浮現(xiàn),錢鋼做了口述史一般的記錄。有的訪談對象,他1976年見過,8年后又重訪。
第三,現(xiàn)場觀察與考據(jù)功夫:《唐山大地震》不僅僅讓讀者感受生命之脆弱、溫情之可貴、人性之復(fù)雜,它還立體地還原了災(zāi)害的發(fā)生和當時各方的應(yīng)急反應(yīng)。這既得益于錢鋼1976年跟隨上海醫(yī)療隊從北京繞道在震后11天到達唐山以身心獲得第一印象,也得益于1984年已經(jīng)做了5年記者的他多次重返現(xiàn)場,再加上他下的歷史學者一般的考據(jù)工夫,這才有了記者視角的全景信息——震前的動物和環(huán)境的異常表現(xiàn)、大震瞬間的親歷者見聞、震后拂曉的唐山概貌、給中南海報信的經(jīng)過、陡河水庫決堤危險的消除、軍隊和醫(yī)療系統(tǒng)的緊急行動、機場等傷者集中場合的救治、對瘟疫的防范,尤其是以日記體和備忘錄記錄的中國國家地震局地震前后的作為與遺憾,都有進一步研究的史料價值。
第四,對報告文學的傳統(tǒng)的承繼:錢鋼有非常自覺的文體意識,他知道中國報告文學的傳統(tǒng)至少可以追溯到影響了夏衍、周立波、蕭乾的捷克記者兼作家基希(Egon Erwin Kisch),他也想寫出像普利策獎獲得者約翰·赫西(John Hersey)的《廣島》(Hiroshima)那樣的作品,我們在《唐山大地震》中也能讀出厄尼·派爾(Ernie Pyle)那樣的戰(zhàn)火中的溫情。
最后,摘錄我的幾名學生的讀書筆記:
——錢鋼老師想用這本書留住人的死亡,人的生命。
——錢鋼老師完成了作為記者的使命,留下了一部值得代代相傳的關(guān)于歷史的記憶;像我這樣的億萬讀者,同樣有種使命,那便是銘記。
——這些年,有關(guān)重大事件的長篇非虛構(gòu)作品在哪呢?
——希望有一天我也能寫出一篇(部)合格的作品。
(作者為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曾任《焦點訪談》主編)
來源:青年記者2023年10月下
編輯:范君